找到相关内容1013篇,用时6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释迦真胜 禅茶一味么

    禅茶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禅那样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大口饮喝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调养身心。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禅宗祖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0113885222.html
  • 女演员吴越:近期没有出家的打算

    我过着非常正常的生活,甚至比别人的生活还要简单。在现在这个时代,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物质条件,然后再有一个好的精神境界,都不容易。在(物质)这方面,娱乐圈的压力可能反而更小,它比一般人挣钱还容易些”。...

    佚名

    |$False$|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8/14200288531.html
  • 千年古刹正果寺 舍利真身探秘

    高僧高道们远离红尘,虔诚修佛,与世无争,乐善好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每年定期进行辟关辟谷修炼,修炼到一定功夫后,身体达到“金刚”不坏的状态。此外,他们每天早晚在太阳升落天地交合之时,...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435389288.html
  • 唐诗僧灵彻情寄华顶

    句“华顶当寒空”,写高出于众峰之上的华顶,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反映。诗人站在天姥岑上,远离尘世,那种遗世而独立的精神境界,是借当寒空的华顶形象表现出来了。再看后两句,是写诗人遥望的过程,诗人...

    杜世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44589840.html
  • 国宗局王作安局长会见港澳宗教界人士国庆参访团

    泱泱大国风范。不论听到溢美之词,还是刺耳之声,中国都能泰然处之,从容淡定,达到了“耳顺”的精神境界。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共同奋斗。现在,公民...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9/14005391371.html
  • 僧肇的《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本体之无”,但他却认为圣人在精神境界上可以超越现实。郭象说:“物各有性,性各有极。”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定性,其规定性的发挥都是有其极限的。但是郭象给圣人的规定性是“游外以弘内”,故可以“同天人,均彼我”,“忘天地,遗万物”,“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遥”。这就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的精神境界是没有什么极限的,他能与万物一起变化,“能无待而常通。”故郭象说:“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667652.html
  •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七)

    等等的依存关系。  因此,人的精神与肉体相互依存并不等于精神与物质相互依存。  5、凡圣异器。  承认凡人与圣人的精神境界不同是对的,但认为各自肉体也是存在不同,难以准确描述客观实际情况。同样的客观...很容易推出人死续存的结论,因为许多精神境界并非能够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形成原因的。  至于范缜说,“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这样的观点无论普通人,还是辩手都很难承认,就是...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2349941.html
  • 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终人类将丧失了自己的...高远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达到无限的高远。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称楷模的圣哲先贤们无不是这样。这些圣哲先贤们没有一个是在大富大贵之后其精神境界才达到了十分的高远的。有些虽然具有了大富大贵的条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340047.html
  • 略述地藏法门

    经常警觉和自省,择善去恶,提高内心的精神境界和修行层次。   二、广行十善业道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菩萨像前,另发“别愿”的。何谓“别愿”呢?就是自己个别立誓的愿望 —例如扶贫助学,护法放生,乃至义务照顾病人等善行。每天在菩萨像前重复自己的“别愿”,颇能激励内心的善性,提升修持的精神境界。   ...

    观成法师

    |地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04212826640.html
  •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与超越自我的境界﹐二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具体内容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获得人和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要在宇宙中求得「安身立命之地」。可以说﹐儒道两家都主张人的本真生命的存全不应受外界的牵引﹑控制﹐都...学说的失落﹐心性旨趣的缺失。西晋玄学家郭象就曾综合儒道两家思想﹐强调游外(逍遥)与弘内(从事世俗事务)﹑内圣(到达内心最高精神境界的圣人)与外王(从事外部事务的帝王)的统一﹐以纠正儒家的偏颇。韩愈﹑...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2038954.html